今天宠物迷的小编给各位宠物饲养爱好者分享24节气分别是什么的宠物知识,其中也会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有哪些)进行专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宠物相关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哦,现在我们开始吧!
二十四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的含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按顺序排列: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廿四个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廿四节气与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候、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24节气中的第一个是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立春意味着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扩展资料: 1.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2.立春的习俗 立春时,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立春
二十四节气和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对取名字很慎重。何况是给岁月取名字?那就更加慎重了。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名字都有充分的考量和由来。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是第一个、第七个、第十三个、第十九个节气。四个节气按照四等分,平均分了一年。这每一份就是一个季节,春、夏、秋、冬。“立”就是“确立”的意思,反映每个季节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学角度划分的,反映了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众所周知,太阳并不总是垂直照耀着地球赤道。太阳的最高点在地球的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走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中国所在的北半球是“夏至”,就是“最夏天”的意思。“至”是最的意思,比如“至高无上”、“至刚至强”。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以后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南移,到达直射赤道的时候,是“秋分”,北半球进入秋天。太阳继续南移,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北半球是“冬至”——“最冬天”的意思,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此后,太阳逐渐向北移动,再次直射赤道时,北半球是“春分”,天气逐渐变热,白天变长。一年如此,四季轮回。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暑”是热的意思,“处”是停止的意思。“小暑”是小热,“大暑”就是大热,“处暑”就是不热;小寒是“小冷”,“大寒”就是大冷。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比较多。“谷雨”,下雨的时候,谷子正在成长;“小雪”,开始降雪;“大雪”,下雪很多。 “白露”、“寒露”、“霜降”,就是气温下降,空气中水汽在凝结。“白露”,开始出现露水;“寒露”,露水冷了;“霜降”,不是露水,是下霜了。 “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界的动物和环境的变化。“惊蛰”,春雷开始,惊醒冬眠的动物。蛰(zhé),是指动物冬眠。“清明”,自然界的万物清洁而明朗,整个大自然都是神清气爽的感觉。 “小满”、“芒种”,反映农作物的成熟情况。“小满”,黄河流域大麦、小麦果实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芒种,是指有芒的麦子已经成熟,有芒的稻子要抢种。 二十四节气,分配到农历十二个月里,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合起来就是这样的歌谣:“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上半年,每个月的两个节气分别在初六、二十一前后,下半年则分别在初八、二十三前后。前后相差顶多一两天。这就是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只差一两天。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1、立春:斗柄指向法:斗指寅;定气法:太阳黄经为315度。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于公历2月3-5日交节。 2、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公历2月18-20日交节。 3、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公历3月05-07日交节。 4、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公历3月20-22日交节。 5、清明:斗柄指向法:斗指乙;平气法:冬至后105天;定气法:太阳黄经为15°。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公历4月04-06日交节。 6、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公历4月19-21日交节。 7、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夏季的开始。公历5月05-07日交节。 8、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公历5月20-27日交节。 9、芒种:斗指己;太阳黄经为75°。“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公历6月05-07日交节。 10、夏至:斗指午;太阳黄经为90°。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11、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公历7月06-08日交节。 12、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公历7月22-24日交节。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公历8月07-09日交节。 14、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公历8月22-24日交节。 15、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露凝而白。公历9月07-09日交节。 16、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昼夜平分。公历9月22-24日交节。 17、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露水以寒,将要结冰。公历10月08-09日交节。 18、霜降: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10°。天气渐冷,开始有霜。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19、立冬:斗指西北;太阳黄经为225°。冬季的开始。公历11月7-8日交节。 20、小雪:斗指己;太阳黄经为240°。意味开始下雪。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21、大雪:斗指癸;太阳黄经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公历12月6-8日交节。 22、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23、小寒: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85°。气候开始寒冷。公历1月5-7日交节。 24、大寒: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20-21日交节。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即,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经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 谓之一“岁”。故,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平气法”用立杆测影确定黄河流域的日短至作为冬至日,将冬至与下一个冬至之间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把相邻“中气”之间的日期等分,称为“节气”; 平均每月有一个“中气”与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平气法”是时间平均法,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冬至,终于大雪。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 “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24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24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24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本文由宠物迷 百科常识栏目发布,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上一篇
史学概论的代表作?
下一篇
温顺的金毛为什么也会咬人?